学习园地 > 正文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17-12-27 12:01:20
□  马淑艳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个表述与过去把制度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并列不同,是制度治党思想的最新概括。党的建设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规则,都需要尊崇党章,都需要按照党纪党规来推进、来完善,而这些就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融合、渗透和贯穿在前面五大建设之中的。

过去五年,我们党坚持依规治党,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衔接,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十九大报告着眼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定了八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多条制度治党的新举措。

深刻领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党的各项建设中,党的政治建设处于统领地位。他指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政治建设要在严格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上下功夫。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保持党的政治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能够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基调就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而达到这一目标的两个主要支点就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

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和修改后的新党章在纪律建设上有五项突破:一是首次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章第四十条增写了“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现在不断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1+4”为基本框架的,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4大板块。2015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里就明确了党的这六类纪律。二是强调纪律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以此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政治纪律是打头、管总的纪律。实际上你违反哪方面的纪律,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都是破坏党的政治纪律。三是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四是运用好“四种形态”。党章第四十条增写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里,也明确了这四种形态的梯次,常态、大多数、少数、极少数。五是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深刻领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新要求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方面的新概念、新表述,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规律和本质。党的建设固然能够用一些指标、数据来标识,比如,反腐败取得的一些成果数据,那么“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提出了更深层次、更高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了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再比如,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公务员法规定的公职人员包括六类,即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工商联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由法律授权,或者由政府委托来行使公共事务职权的公务人员;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体育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群众、自治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其他依法行使公共职务的人员。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大的任务。通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首先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的全覆盖,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结构上的成功探索和创新。这么重大的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十九大明确指出,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十九大对于监督体系作了一个完整的表述,这是对党和国家监督体制体系的最新概括、最新表述,它必将大大提升监督工作的效能。             

(作者为玉溪市委党校讲师)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