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正文

用文化兴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2018-08-03 10:05:37

□  周德梅

“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接下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谋求跨越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路上,文化兴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厚重积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内在动力。在农村建设的基层实践中,我们在新农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乡风文明”一直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坚实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对乡村建设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搭建乡村全面振兴的四梁八柱,优秀乡村文化是这个庞大构架中的灵魂和内在动力,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密不可分,但一些区域存在的轻生态、轻文化现象,使得一些地方建了新村也只是钢筋水泥的新村,优秀文化没有得到传承,良好的社会风尚不能形成,呈现不了新貌。习总书记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美丽家园既有物质层面的建设要求,更应该具有精神层面的构筑。

乡村文化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多形式构筑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乡村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内在动力,让乡村文化成为除建筑之外的最大标志性元素。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具有独特文化标志的美丽乡村作为典范,可为我们提供借鉴,如《爱莲说》作者、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家乡打造的“莲”文化,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三尺巷谦和礼让的儒家道德,红塔区灵秀村打造的陈表的“廉”文化,春和孙井小白井村的“四自管理”精神以及新平戛洒花腰傣小镇“尊崇自然、栖息山水田园”的乡村文化。这些美丽乡村的案例既展现美丽乡村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又体现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作用。

结合外界经验与本地实情,我们又该如何让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激励和引导群众“向上”。优秀的文化可以提振群众的精气神,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这种“向上”的精气神是乡村发展迫切需要的。在我们的扶贫攻坚战中,已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但是有个别贫困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等着政策和扶贫工作队员来为他脱贫;有的贫困群众已经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为了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入户进行贫情分析时,收入一次比一次报得少;有的边缘群众等着困难户扶得差不多,就该轮到他了。我们开展的“自强  诚信 感恩”教育活动,就是要激励群众发展内生动力。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群众有了“向上”的创造力、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才能具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激励和引导群众“向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教化一直是我们深厚的土壤。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把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耕读传家、节俭养德、尊老养幼、良善谦和、珍惜土地”等优良传统,用于塑造我们的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运用“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扫除封建迷信、黄、毒、赌等糟粕,移风易俗,丰富和繁荣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生活,构筑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激励和引导群众“向美”。“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所传承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中,对于家园美理解的侧重各有不同,但都有共同的追求,即都涵盖生态美、民俗美、民风美、民居美。这种美是可传承、可规划、可治理、可建设的。它可以是村头的潺潺溪流,可以是金黄的稻浪翻滚,可以是整洁温暖的农家小院里盛开的桃李,可以是满满的谷仓,可以是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可以是高龄老人慈祥安宁的笑容,这既是我们基层治理中要追求的目标,更应该是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体现。

激励和引导群众“向富”。乡村美更是我们乡村富的根基。在新平的乡村旅游中,不同的民族乡村文化元素成为外在的形象感召和吸引力,如汉族村庄——石板上的村庄阿则左,彝族村寨——耀南、马家寨、哈科底,傣族村寨——大槟榔园、大沐浴等,都以独特的文化标识成为乡村旅游的名村寨,村寨文化成为群众共同的价值取向,更成为群众增收的不绝源泉。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兴盛将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搭建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国现代美丽乡村新图景。

(作者系新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打印】【关闭